拉来一个病人鼓励50元,否则扣100元……是谁将公立医院的医生逼成了“黄牛”?
导读
看,这就是相关政策所带来的“畸形”后果!
“我在一些大的三甲医院发现一个现象,医院里有很多的导诊,原来疫情期间住院没有床位时,导诊3000元就可以办,拍片找他们一个小时就可以出结果,并且还往医院拉人引流,这不就是以前的黄牛在业务拓展吗?”
这是一位北方网友在微博中的吐槽,不过其口中的说法是否属实,所谓的“导诊”是否属于医院的工作人员,以及三甲医院存在的这种“导诊”现象是否合法合规,都有待考证。
但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和一位三甲医院医生的对话:
“我发现咱们医院的XX主任去我们县医院坐诊了。”
“招揽‘生意’去了,没病人了!”
后来从他那里得知,该院给各个科室分配了门诊量、急诊量和住院量,由于患者量下降,这些指标是根本完不成的。如果完不成的话,则就意味着医生的绩效系数会降低,奖金就会随之减少,目前大家正在想尽一切办法来“寻找”患者。
的确,受到长达三年左右的疫情影响,很多公立医院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,多地接连封城、封控,大多数公立医院的业务量明显下降,床位一下子空出了很多,连带着也出现了现金流紧张,导致医生护士们本就不高的工资变得更低了,甚至接近发不出来。
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前段时间,随着防控政策的调整,医院的患者就诊数和住院数在短时间内达到了一个“顶峰”,不过随着疫情的基本结束,病人数又突然降了下来。
虽然在大家的期盼中,医院终于重新恢复了常态,但是病人的数量却无法再回到疫情前,特别是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,以前他们有接近甚至超过一半以上的病人都来自外地,而现在外地的病人数量明显减少了。
所以,院长急了。
又众所周知,医生的工资结构主要由固定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构成,而大部分医生的绩效部分占比比较大,即绩效工资对于医生的收入来说起着决定性作用。
所以,医生也急了。
没病人了,怎么办?公立医院开始改善服务、做市场、下基层,甚至和其他医院“抢”病人。与此同时,在医院内部也就衍生出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:医院分配“病人量”,医生到处“找病人”。
其实这种现象,近几年甚至更早的时间里一直存在。在知乎上,有很多相关此话题的讨论:
网友一:我新入职的医院,每个月有一个住院病人的任务,否则就要被扣100元,如果拉来一个人住院了就会有50元的奖励。没想到当我转正之后,政策又变了,没有实质性地拉人住院,当月没有奖金。甚至不管你上班质量如何,只要你拉人住了院就可以有奖金拿。
网友二:我们医院要求医生每周拉10个病人来看病,如果做不到的话就会扣除年终奖金和评优资格,这样一来我们医生和销售又有什么区别?
网友三:我们科主任为了鼓励大家自己收新病人,做了以下要求,科主任收一个新病人,有80元收治绩效奖励,而住院医若能自己收新病人,每个病人给予100元收治绩效奖励。
……
以上医生的处境或许来自民营医院,但在公立医院也存在类似的情况。
据一名三线城市临床医生透露,当地某公立医院呼吸科给肿瘤医院介绍患者,每名患者有1000元的介绍费;即使是小的康复医院给对应医院介绍,一名患者也能收获200元;有的还和急救120有合作,费用也高达每名患者1000~1500元不等;甚至因为介绍费的多少,病人们都集中到了费用高的那家医院。
看,这就是相关政策所带来的“畸形”后果!
综合来看,以患者量来作为医生的绩效考核标准之一,并非个例,甚至很普遍,也并非明智之举,因为这种绩效考核方式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。
合理的考核制度应该限制以经济利益为目的,应该以科室和个人产出的劳动价值对医院和社会的贡献来进行考核。
何种贡献?这些贡献不应该是单纯的经济效益,不能仅追求“量”,而是更多地追求“质”,不是“多收多得”,而是“优劳优得”。
比如,可以鼓励医生收治相对复杂的病种,外科在强调手术量的同时更注重手术的病种结构,内科在统计住院病人总量的同时更要关注收治的疑难病种,从而真正体现三甲医院的技术水准和医生的劳动价值。
除此之外,甚至还有的医院将患者满意度纳入医生的考核标准。
都知道其初心是好的,想以此来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以缓解医患关系,但别忘了,患者他们本身就缺乏最基本的医学常识,如果仅仅是靠医生治病救人的结果和患者满意度来评判一名医生,难免会有失客观和公平。
并且效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,导致医生一味地去迎合患者,而忽视了对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,甚至还会偏离最正确的判断和做法。
曾经,有相关部门出台文件,要求:
公立医院要实行绩效工资制,但是,禁止绩效工资和医院收支盈余挂钩,以此消除医生的“逐利”动机;绩效工资要和医疗服务的“质量、技术难度、工作量、患者满意度”挂钩,以激励医务人员提高质量、提高患者满意度等等。
乍一看没毛病,但后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分析,这个制度本身就自相矛盾。绩效工资和医疗服务的质量、技术难度、工作量、患者满意度挂钩,其实就等同于和医院的收支盈余挂钩。
一个政策,最后活生生地变成了一个“文字游戏”。
公立医院临床医生工作绩效考核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,牵一发而动全身,同时还面临着公立医院公益性与市场经济的矛盾、医生个人发展与科室工作目标的矛盾等问题,种种问题都将使绩效考核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任重道远,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加强思考和总结。
但在绩效考核操作中,一定要做到“两个”明确:一是明确绩效考核能够发挥促进医生全面发展的作用;二是明确绩效考核的目的不是对临床医生进行管理。
否则,一旦制定“以量取胜”,一旦下达强制性任务,医生就会变得很被动,也再难去单纯地治病救人。
对医生来说,不光彩;对医院来说,更不光彩!
毕竟“我院门急诊服务人次突破200万”在医院眼里可能是“喜报”,但在老百姓眼里就剩下了五个字——想钱想疯了!
最后想问,医生绩效与薪酬分配该如何完善才能更得人心呢?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,可以在评论区建言献策。
封面图来源|视觉中国
精彩回顾
➤ 排队等太久,看病时间短,花钱没看好,看好花钱多……都是医生的问题?
➤ 28天阳性率翻了近60倍!一家六口全部中招,著名演员发文确诊,这波甲流是新冠变异株吗?
☟戳这里,更有料!